目标与目的
评估水质状况:定期收集水质数据,评估当前水质状态。
识别污染源:通过持续监测,确定可能存在的污染源及其影响范围。
制定治理措施:基于监测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污染防治策略。
监测参数
物理指标:如温度、透明度等。
化学指标:包括pH值、溶解氧(DO)、氨氮(NH₄⁺)、总磷(TP)、总氮(TN)、化学需氧量(COD)等。
生物指标:例如藻类数量及种类,以及微生物群落分析。
固定站点监测:在选定的关键位置设置长期监测站,进行定期采样和检测。
在线监控系统:部署自动化的传感器网络,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数据采集。
数据库建设:建立专门的数据库存储所有监测数据,便于后续分析使用。
数据分析: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趋势,预测未来变化。
信息发布:定期发布监测报告,向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通报最新情况。
预期成果
提供科学依据支持政策制定,改善当地水质。
减少环境污染风险,保护生态系统平衡。
加强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促进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