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治理开始以细颗粒物和O3协同控制为核心,积极探索对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s、氨等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实施协同减排,对重点污染物协同治理。
十年来,重点行业大力进行超低排放改造,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用地四大结构优化调整,从源头和末端减少大气污染物——
火电、钢铁、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及系列排放标准陆续出台;重点行业开展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工程建设;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持续推动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全国累计淘汰钢铁产能近3亿吨、水泥产能近4亿吨、平板玻璃产能1.5亿重量箱、煤炭产能超10亿吨;重点区域“散乱污”企业实现动态清零。
2021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较2013年增长26%,而煤炭消费量基本持平,清洁能源占比上升到25.5%,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稳居世界第一。10.3亿千瓦煤电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占煤电总装机容量的93%,清洁煤电体系。
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绿色化。大力推进“公转铁”,2021年全国铁路货运量达47.2亿吨,实现“五连增”,推动建成投运多条企业大宗货物铁路专用线。连续实施重型车国四至国六排放标准,新生产重型车污染物排放水平下降90%以上。淘汰老旧及高排放机动车超过3000万辆,新能源车保有量超过1000万辆,位居世界第一。车用油品标准从国三升级到国六,硫含量下降90%,实现车用柴油、普通柴油和部分船用燃料油“三油并轨”。
加强城市绿地建设,搬迁重污染企业,实施国土绿化行动,消灭裸露荒地,推进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实施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同时,也加快了发展方式转型,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年来,通过实施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严控重点时段重污染天气出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2017年起,我国在重点区域连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对重点行业企业实施绩效分级,覆盖钢铁、焦化等39个行业,在重污染天气应急期间进行差异化管控,促进行业转型升级。重点区域共27.5万家涉气企业纳入应急减排清单,提前部署限产停产措施。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完成了2500多万户居民的冬季清洁取暖散煤替代,保障百姓温暖过冬。2021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范围又增加了晋冀鲁豫地区20个城市。
正是由于多年来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打下了坚实基础,重污染天气越来越少了,PM2.5浓度越来越低了。2020年第四季度,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39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62微克/立方米,比2016年同期下降39%;重污染天数比2016年同期下降87%。长三角已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今年年初,冬奥会赛期正值冬春交汇季节,环境气象条件不利,国际舞台却见证“北京蓝”贯穿北京冬奥会始终。历经雾霾,方知蓝天美好。望着各国运动员在湛蓝的天空下腾空翻转于首钢滑雪跳台,广大人民群众也对蓝天获得感有了更多切身体会。
创新手段根除症结,步履不停奋斗不止
欲穷大地三千界,须上高峰八百盘。大气污染防治是一场大仗、硬仗,不光要用狠劲、韧劲,还要用好“巧劲”,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找准问题根除症结。
为科学应对重污染天气,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提出,要从总理基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开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成因专题研究。
2017年,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成立。经过3年的努力,我国在大气污染成因机理、影响评估、精准治理、预测预报等方面实现了一批关键技术突破,弄清了区域秋冬季大气重污染的成因。
同时,组织专家团队深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和汾渭平原开展“一市一策”技术帮扶。科技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治气“送技术、解难题”。
山东省德州市创新了降尘和积尘双考核、差异化减排以及冬防跟踪会商研判等多项做法;
河北省邯郸市开展了区域敏感源筛选研究以及邯钢搬迁的厂址优选工作,支撑区域污染源优化减排;
山西省长治市科学开展抑制扬尘、限制机动车、重点管控工业和民用燃煤燃烧等工作;
……
有了“量体裁衣”式的综合解决方案,各地空气质量也随之改善。历经多年科研攻关,总理基金“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 圆满完成。
应对大气污染不仅要溯源,还要提前监测预警,方能在运筹帷幄之中妥善应对。
2013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设立了大气环境质量预测预报中心,逐步建成高性能计算机集群和具备多模式集合数值预报能力,京津冀等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的建设逐步完善。
2016年,全国区域、省级站、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联网预报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体系初步建成。
大气污染日常监督监测也借上了科技“东风”。借助大数据、走航、无人机、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领衔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各地逐渐搭建起自己的智慧监管平台……生态环保铁军手握环境监测数据“指挥棒”,怀揣污染成因“定位器”,身佩预知未来空气质量的“望远镜”,脚踏实地地在治气路上努力作为。
从“凭经验”到“靠数据”,逐步形成了预警、监测、考核、执法、治理一体化的大气环境监管体系。
2017年4月,224人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开展强化督查,既督企又督政。对督查中发现的地方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环保不作为、慢作为,环保责任不落实等情况,既公开又追责。对工业企业环境违法问题集中、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推进不力的城市,进行挂牌督办或公开约谈,发挥督查的震慑效果。
执法监督强化边督边改。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实行“拉条挂账”式跟踪管理,督促企业限期整改到位。对检查发现的环境违法行为,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对专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环境问题隐患,推动问题及时整改。
随着治污工作的细化,“强化督查”变为“监督帮扶”,由秋冬季攻坚拓展到聚焦夏季臭氧防治,重点区域范围扩大……
“十三五”期间,大气监督帮扶累计检查企业(点位)210万个,帮助地方发现问题27.2万个,完成6.2万家涉气“散乱污”企业清理整顿,推动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改善。
治气漫漫路,十年见变化。十年来,我们头顶上天空的“颜值”一年比一年高了,我们呼吸的空气一年比一年清新了,老百姓对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幸福感也一年比一年增强了。这是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的成果。
打赢蓝天保卫战是一场持久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让我们站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改善空气质量的新起点,征程不止步,昂首更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