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中国公布消除重污染天气行动方案


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日前联合印发《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行动方案》(简称《方案》),提出到2025年,基本消除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70%以上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气,各省(区、市)完成国家下达的“十四五”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比率控制目标。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有关负责人在解读《方案》时表示,自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中国整体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但当前大气污染治理形势依然严峻,京津冀及周边等区域秋冬季重污染天气依然高发、频发,全国超过一半的城市仍然出现重污染天气。

“重度污染是由污染物排放、气象条件,以及地形结构三个条件耦合而造成的。”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告诉界面新闻。

彭应登称,这种耦合在京津冀地区体现明显。秋冬时节,一旦出现静稳天气(注:静稳型重污染天气是指由于出现持续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静风与逆温气象条件),且在区域出现系统东风和东南风时,会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如河北、山东、河南省的污染物在太行山东侧狭长地带形成幅合带污染。

上世纪90年代,彭应登所在团队曾测算,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在10%左右,即每年大概有30天出现重度污染。近年来,气象条件好转后,该项数值在1%-5%之间波动,重污染天数的减少主要得益于污染物排放量下降,以及联防联控机制的形成。

此次发布的《方案》主要聚焦重点地区,即重污染天气频发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以及重污染天气防控工作相对薄弱的东北地区和天山北坡城市群,并明确提出,在这些地区,人为因素导致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要减少30%以上。

“近年来,气象条件开始波动并向不利于扩散的条件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把重度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的目标设置得比较高,实现起来有难度。”彭应登说。

他尤其提到,在东风、东南风为主的情况下,地形呈簸箕型的京津冀地区要破解重污染存在难题,“在现有基础上,污染物要再削减80%,我们才能在三年时间内实现重污染天气的基本消除。”

彭应登认为,未来要使空气质量得到根本改善,首先要改变治理思路,“实现80%以上的污染物下降,单靠治污很难做到。如果只是被动地跟在经济建设后面进行治污,大气治理的边际成本只会越来越高,边际效益会越来越低。”他认为,“要将‘减污降碳’改为‘降碳减污’,将降碳作为抓手和驱动力,深刻改变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

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的《臭氧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也在同日发布,其中提出攻坚目标是,到2025年,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取得积极成效,全国臭氧浓度增长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全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挥发性有机物(VOCs)、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10%以上。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有关负责人提到,目前臭氧污染日益凸显,特别是在夏季,已经成为导致部分城市空气质量超标的首要因子,今年以来,全国臭氧平均浓度同比上升6.4%。

臭氧是中国现阶段夏季主要大气污染物。臭氧污染不是污染源直接排放产生,而是排放到空气中的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空气中进行复杂的光化学反应产生。

“尽管臭氧超标不像颗粒物超标那样明显影响大气能见度,不易察觉,但高浓度臭氧仍可对人体健康、作物生长造成危害。”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副司长蒋火华曾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我国从2013年开始,将臭氧纳入大气污染物常态化监测。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相关负责人称,接下来的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将以5-9月为重点时段,以臭氧污染较为突出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为国家臭氧污染防治攻坚的重点地区,珠三角地区、成渝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及其他臭氧超标城市在国家指导下开展攻坚,加大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减排力度。

彭应登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提到,臭氧污染治理是全世界的难题,目前在欧洲国家也尚未完全解决,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完全解决臭氧问题并不切实,还应逐步采取治理VOCs的基本措施。他认为,国家提出VOCs排放总量比2020年下降10%这一目标是贴合实际的。

彭应登强调,治理臭氧污染要注重“一市一策”,即优先控制VOCs或优先控制氮氧化物,需根据每个城市的光化学烟雾形成的机理特征“因地制宜”。 “很多城市对于臭氧的控制束手无策,不知从何下手,因此成效不佳。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摸准城市臭氧形成的基本规律和特征,城市治理臭氧污染,应该注重‘一市一策’,而且要强调区域联防联控。”